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组委员、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教授段宣初指出,虽然青光眼致盲后不可复明,但是如能早发现、早治疗,患者仍可最大限度保存有用视力,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任何年龄都可能患上青光眼。尤其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或远视、有青光眼家族史、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40岁以上的这5类人群属于高风险人群,应定期到医院做青光眼相关检查,以排除或早期发现青光眼,及早治疗。”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超过6000万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020年预计将达7960万,其中1120万人最终可能发展为双眼盲。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见到的青光眼类型繁多,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大致分为四类,即原发性青光眼(包括闭角型与开角型)、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和混合型青光眼。
头痛眼胀不能小视,年过四十需定期检查
“头痛难忍,以为是脑神经的毛病,没想到是青光眼。”“眼睛突然发红、胀痛、视力急剧下降,检查发现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居家时间长,烦躁易怒,没想竟会诱发青光眼。”
段宣初说,青光眼发作时主要表现有眼胀、视力下降,严重者伴随同侧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有时发病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都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丧失了一部分的视力甚至失明,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段宣初建议,正常人35-40岁阶段至少进行1次全面的青光眼检查,40岁后每隔2-3年检查一次,50岁后每隔1-2年检查一次,60岁后每年检查一次。
目前,公众多居家防疫,段宣初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自己检查视功能,比较双眼的视野范围;触摸一下两侧眼球的硬度是否一致和相应青光眼发作的症状判断是否患上了青光眼。
如发现有情况,患者应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波动等加重病情;与此同时,还应联系就近医院就诊;就诊期间做好患者及家人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
保持情绪稳定、适量运动或微创手术
目前,我国对青光眼的治疗水平不断上升,如爱尔眼科等医院都开设了青光眼专科。段宣初说,如果患上的是开角型青光眼,起初阶段可选用药物或激光治疗,在眼压不能控制和视神经损伤加剧时,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对于此类青光眼,还可考虑选择微创手术,如“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等,可降低眼压、阻止视神经等组织的进一步损害,从而保存视力等。
段宣初还表示,过分担心、忧郁、愤怒、紧张不安、过度兴奋等情绪波动都是导致青光眼的原因,青光眼患者居家应保持心态平和,情绪良好。与此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不一次性大量饮水;每天做适量运动,但要避免过分弯腰、低头、屏气、负重等活动。
段宣初强调,青光眼患者要避免长时间在黑暗环境中看电影、电视、玩手机或长时间持续读写,应适当休息,用眼时保持充足光照,避免由于暗环境瞳孔散大而激发青光眼发作。青光眼患者的家属也应提高警惕,及时做青光眼检查,以排除患青光眼的可能。